海龍王與你共享海底新鮮事
 
2015年03月14日 Share/Bookmark
明年年夜飯 還能「年年有魚」嗎?      2015.3.14 (魚凱)

unnamed (1)
即使台灣號稱海島國家,但消費者多半不知道魚產的來源,
更無從得知這些魚產的捕撈方式

作者:魚凱 (本文原刊登於消費者報導雜誌406期 及 環境報導
前言:魚類減少的原因,包含氣候變遷、洋流改變、海洋汙染、棲地破壞等等,但最直接的原因是:人類的過度捕撈。挑選對海洋環境友善的捕撈方式所生產的海鮮,透過消費力量的把關,才能改變過度漁撈的現況。

2015.3.14

近兩年,魚價高的嚇人,鰻魚飯一客喊價250〜350元,過年的白鯧1,000元/台斤,黑鮪魚價格更是上升了50%,接近2000元/公斤。為什麼魚愈來愈貴?除了油價上漲,對岸頂級市場價格拉抬,最重要的原因在於:魚變少了。

魚正從漁民的網中消失

有些魚在市場上愈來愈難看到,如:野生烏魚、野生黃魚、大石斑、金線魚等等,代表著,這些魚正從漁民的網中消失,即使,還沒有走到絕種那一步,也可稱為「商業性滅絕」了。這些魚還會不會回來呢?未來的世代還有機會看到牠們嗎?

生物學上有個名詞,「最小可存活族群(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,MVP)」,意指要維持一種生物不致滅絕的最小族群數量,如果族群已經小於這個數量,即使目前尚未滅絕,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未來會走向滅絕。黑鮪魚就是一個例子,在過去60年間,其數量已經減少了 96.4%,即使我們到東港、前鎮等遠洋漁業的大魚拍賣市場,仍可見到為數可觀的鮪魚,但那可能是僅存的最後了。

魚類減少的原因,包含氣候變遷、洋流改變、海洋汙染、棲地破壞等等,但最直接的原因是:人類的過度捕撈。對於消費者來說,直接感受到的,就是價格的變化,但大概很少人想過,過度捕撈與自身消費行為的關聯性。我們上市場習慣問的是,「這魚新不新鮮?好不好吃?」但卻很少問,「這魚從哪裡來?」。

魚,從哪裡來,為什麼重要?

在食安問題不斷的今天,部分民眾在買菜時,開始會選擇具有「有機認證」、「生產履歷」、「CAS」等各式標章的農產品,對於這些經由認證過安全、衛生、可追溯生產流程的產品,在食用時也會相對安心。而更有些消費者,會直接前往農學市集或農產地,透過面對面與生產者的接觸,直接了解農作的生產情況,對於生產環境,更能眼見為憑。

其實,食物的美味與否,是與食用心理息息相關的。

然而,相對於農產品,台灣人對於海鮮的產製流程,就很陌生了。要知道,一條魚從海裡上到漁船,入港,過磅後進漁市場拍賣,流通到傳統市場或經過加工包後進到超市冷藏櫃,這一路下來,流程可不比農產品簡單。但,我們卻從一開始,就不知道這條魚、這尾蝦從哪裡來。

農委會的產銷履歷從2007年推動至今,僅有15項水產品具有認證作業辦法,並且,這15項皆為養殖水產,對於從海裡捕撈上岸的水產品,消費者沒有任何的辨識方法。我們不會知道,這些魚從太平洋來的、從大西洋來的,或是從台灣海峽來的,也不會知道這些魚是圍網抓的、拖網抓的,還是延繩釣抓的。市場上沒有提供任何的辨識機制,甚至,魚販自己都不知道魚從哪裡來!也沒有任何的漁學市集,能讓消費者與捕魚的漁民面對面,所以,我們即使號稱海島國家,對於海裡面有什麼,卻是相當陌生的。
unnamed (2)
有來源標示的水產品,在台灣仍非常稀有

綠保標章 創造人與生物共存環境

相對於海鮮,我們對於農產品已有相當的認識。近幾年,有機農業、秀明農法、自然農法等概念逐漸抬頭,這些耕作方式,主要是減少環境的用藥及化肥的使用,除了對自身健康有益之外,也創造出生物多樣性的田間環境。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,便是一種認同農業生產所具有生態保育功能的具體實踐。期望在消費的帶動下,同時兼顧對農民生計的保障,以及對珍稀物種生存的守護。

農田,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,一塊健康的農地,能夠水源涵養、滯洪、調節微氣候,更能提供作為野生物的棲息環境。圭賚生技田園經營者蘇俊睿說,營造健康的田間環境,生態池是很重要的元素。有了生態池,才有青蛙、蜻蜓等捕食者來控制昆蟲的數量。根據這個理念,埔里種植筊白筍的一群農人,開始推動在筊白筍田復育台灣原生種中華白魚,除了營造出適合中華白魚的環境,也找回貢德氏赤蛙、白頷樹蛙等早期常見在農村的蛙類。

綠保標章的出現,除了食品安全,還多了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性考量。符合綠保標章認證的產品,除了採用合格產品的檢驗標準,不得檢出農藥殘留,更必須謹慎使用投入農田之資材,要避免可能傷害動物的田間管理措施。像是有機農法中常用來殺福壽螺及蝸牛的苦茶粕,在綠保標章的認定中,就被列為不建議使用,因為苦茶粕同時傷害田間的水生昆蟲及蚯蚓,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。

綠保標章的意義,在於創造人與生物共存的自然環境,同時發展農田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的產業模式。國際上有名的雨林樹蛙組織(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ed)推動具生態標章的咖啡、香蕉等作物,讓哥斯大黎加、瓜地馬拉等拉丁美洲國家的雨林物種獲得保護;日本的豐岡市也以「東方白鸛共生」的課題,帶動當地農藥減量;國內類似的案例是台南官田以「水雉返鄉」為號召,說服農友減少菱角田及春播時毒稻穀的使用;其他還有貢寮水梯田的食蟹獴、坪林茶園的翡翠樹蛙、烏來農場的台灣藍鵲等,都是改變耕作方式後成為動物的新樂園,成為以農業帶動自然生態保育的最佳範例。
unnamed (5)

永續海鮮選購指南

「野生動物需要保護」,逐漸成為一種普世價值。然而,相較於陸上的動物,海洋裡的生物,對台灣大多數人來說卻是陌生,自然也不容易形成保護的意識。我們曾經忽略了,黑鮪魚跟黑熊一樣,都是野生動物,並且,是瀕臨絕種的動物。許多的大型魚類(旗魚、鯊魚……),如黑鮪魚一般,都面臨生存的危機,但當他們成為小片的生魚片、魚塊、魚鬆,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食材,不再被視為野生動物。

農委會去年6月,首次公告2種台灣海水魚類進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(曲紋唇魚、隆頭鸚哥魚)。根據台灣珊瑚礁學會提供資訊指出,這兩種魚在台灣沿海的數量已經都在30隻以下,原因是他們好吃,造成商人的過度捕撈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,可能已成為讓海洋生物瀕臨滅絕的幫兇。

為了提供消費者選購海鮮的參考依據,中研院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出版了「海鮮指南」,告訴大家怎麼挑海鮮,才能讓身體健康,海洋也健康。海龍王愛地球協會也出版「深海食堂」,直接建議到海產店該如何點餐。選購的主要判斷原則是:(1)養殖魚優先於野生魚(2)銀白色魚優先於彩色魚(3)購買植食性的養殖魚(4)避免大型魚(如:鮪魚、旗魚、鯊魚,通常大型魚汞等重金屬量高)(5)少買珊瑚礁魚類。

unnamed (4)
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出版「深海食堂」,告訴大家,
綠燈的請慢用,紅燈的請勿用

unnamed (3)
彩色魚、珊瑚礁魚類,請盡量少吃

以消費行動支持保育理念

消費者若能開始認識食物的來源、生產過程,除了是對生產者的監督,對於負責任的農(漁)民來說,亦是一種肯定。當看到自己辛苦生產的食物,能夠被認識,被認同,那股安心的力量,相信也會對自身健康形成正面的能量。

當愈來愈多的消費者走入田間親身體驗,形成一種互信互賴的關係,投機的生產者將無所遁形。未來,我們應該也前進漁港,透過跟漁人聊天的方式,了解餐桌上的魚,是從何而來?用什麼漁法捕撈?更應該要求政府,對各種野生漁獲,必須建立透明可追溯來源的機制。消費者有權知道,我們吃的魚,不是5年前的冷凍魚,不是泡過藥劑的保鮮魚,不是網路行銷包裝後名不符實的假魚。

更重要的,未來,如果我們還想有魚吃,從現在起,就得睜大眼睛,挑選那些對海洋環境友善的捕撈方式所生產的海鮮,透過消費力量的把關,才能改變過度漁撈的現況,讓台灣漁業走向更永續的方向。透過消費行動,我們將決定台灣海洋的未來!

(本文由百岳登山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贊助採訪經費,但不干預報導內容)
 
張貼者: Kai2015-03-14 09:52:16
 
 
  《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》  
 
   
好魚慢食:年年有魚是富翁 Bountiful Forever
 
Copyrighted © by 海龍王愛地球 2013, All Rights Reserved E-Mail:oceanus@happyocean.org
WEB DESIGN BY MOONLIGHT
感謝贊助
百岳登山體育用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