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龍王與你共享海底新鮮事
 
2015年12月03日 Share/Bookmark
【這珠不單純】別往臉上抹塑膠!

文/圖片提供‧于凱(原刊登於消費者雜誌402期)

你知道抹在臉上去角質的柔珠,絕大多數都是塑膠粒嗎?
 
美國加州的環境組織5 Gyres聯合學者進行調查,2013年在海洋汙染學誌(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)發表了一篇有關塑膠微粒的報告1中指出,美國五大湖區有大量的塑膠碎片分布,濃度最高達到每平方公里46萬個(約每平方公尺有0.4個碎片),而其中塑膠微粒的比例高達6成。尤其在人口稠密的伊利湖區,塑膠微粒所佔的比例更高達9成!
 
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(NOAA)的定義,塑膠微粒指的是1mm5mm的塑膠碎片,過去研究也多著重在這個尺寸的研究。然而,最近在河川、海洋表層的採樣發現,有些塑膠微粒小於1mm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湯森林副研究員研究室經實驗發現,海葵誤食塑膠微粒的傾向很高,若誤食μm10-3mm)等級的塑膠微粒會累積在觸手、中央體腔和底盤等各處。。原來,過去我們認為,塑膠經過光照及微生物分解,最後會消失的推論,其實是錯的,其實塑膠並沒有消失,而很有可能跑到海洋生物的體內了!


海葵體內的塑膠微粒(透明圓球),其他紅棕色圓球為海葵體內的共生藻(引用自「食物鏈新成員:無所不在塑膠微粒」一文4

 
塑膠微粒從何而來?
究竟,這些塑膠微粒怎麼來的?有一部分可能來自大型塑膠的分解,另一部分則來自原本就製作成為小尺寸的塑膠製品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,科學家很少發現1mm以下的塑膠微粒,但最近20年來,這些比微粒更小的「塑膠微珠(micro plastic beads)」卻廣泛出現,到底,他們打哪來?
 
很有可能,就是從我們的洗面乳而來。為了去角質、磨痘痘,洗面乳會加入細微顆粒,類似砂紙拋光的效果,宣稱會讓肌膚變得更平滑。過去這些顆粒,用的是植物澱粉、果殼粉、穀粒粉、植物蠟、礦石微粒等天然的物質。1990年後,化妝品公司開始用塑膠微粒取代原本的天然顆粒,就是今日大家口中的「柔珠」。
 
天然顆粒變成塑膠柔珠,對於使用者來說差別不大,但對於廠商來說,塑膠的保存期限較天然物質長,再來,塑膠柔珠硬度較低,能夠磨成大小均一的圓形,在使用上似乎較受消費者青睞。最重要的是,塑膠的成本低。其實,除了洗面乳之外,其他像是去角質霜、亮白牙膏、沐浴乳等都可能含有塑膠柔珠。
 
這些廉價的塑膠柔珠,在人們做完身體清潔之後,就開始了回歸自然的旅程。柔珠將隨著沖洗的水穿過洗手台出水孔、經水管匯入污水池,懸浮在水表中,進入污水廠。如果污水廠的水質淨化功能,無法將這些塑膠柔珠過濾,那麼,這些塑膠柔珠便會隨著排水系統漂散各處,進入河川,流向海洋。

塑膠柔珠(微粒)能被去除嗎?
這些塑膠柔珠能不能透過污水處理過程去除呢?有專家提出使用生物濾膜可分離出水中的固體微粒,即便如此,仍有報告指出,生物濾膜無法完全阻擋塑膠微粒隨著排水系統進入自然界中。此外,生物濾膜並非普遍被使用在污水淨化上。工研院生物濾膜技術負責人洪仁陽經理指出,目前台灣民生用水的污水處理,很少使用生物濾膜技術,依現有技術,對於mm等級的塑膠微粒可藉密度差異做分離,但對於μm等級的微珠,不見得能處理。
 
除了上述理由,紐約州立大學環境化學系Sherri Mason教授指出,水質淨化程序中常加入凝結核(flocculate讓小固體顆粒聚集成大團塊,使顆粒容易被吸附而移除。但是,某些成分的塑膠微粒並不容易被聚集,這些未被凝集的微粒就隨著排水系統溢出到天然的水域環境中。近期台灣某研究團隊,在顯微鏡底下分析淡水河關渡橋下採集的底棲生物時,就意外發現1mm以下塑膠微粒的存在。
 
另外必須考量的是,即使我們真的能透過一些方式濾除塑膠微粒,但與此同時,也把生物在生態系中的一些必須生存元素給濾掉了。因此,解決塑膠微粒的方法就是限制使用。「我們必須阻止更多的塑膠微粒被製造出來」。Mason建議從源頭管制做起。
 
塑膠微粒對生物的影響
塑膠微粒到了河川及海洋中,下場是什麼呢?可能會漂浮在水中,吸附水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(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,簡稱POPs):包含殺蟲劑(DDT)、多氯聯苯(PCBs)及溴化阻燃劑等長期存在環境中,難以裂解的毒性物質。塑膠微粒的化學合成特性對POPs具有高親和力,研究報告2指出,塑膠顆粒中POPs的濃度是周圍海水的一百萬倍。
 
如果,這些吸附了高濃度POPs的塑膠微粒,不小心被海洋生物吞食了呢?因為POPs對脂肪有高親和性,因此一但進入了生物體內,就會蓄積在脂肪組織,產生免疫力降低、畸形、癌症等,有些工業製程用來研磨、拋光的研磨劑微粒外層包覆了矽、銀等離子,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海洋生物的生殖能力和生理機能。
 
艾希特大學(University of Exeter)的研究團隊利用濾食沙灘顆粒作為營養來源的沙蟲(lugworm)進行研究,他們發現,與正常餵食的組別比較起來,餵食含塑膠微粒的沙蟲在一個月後體重顯著減輕,並且成長速率降低。另有研究團隊以地中海貽貝為實驗對象,貽貝攝入不同材質的微粒後,累積在消化管的微粒會影響分解酵素的合成,並誘發血淋巴細胞產生不利生長的自由基。
 
會回到人身上嗎?
塑膠微粒由人類產生,隨著排水系統進入自然生態系統中,再進入沙蟲、貽貝、牡蠣、海星、海參、招潮蟹等以過濾懸浮微粒為食的動物體內,塑膠微粒攜帶的有毒物質,經由「生物放大」機制轉移到沿岸魚類、蝦蟹類等人類食用的海鮮,最後,可能回到人體中。Mizukawa等人3在東京灣的研究已經證實,POPs隨著微粒在雙殼貝、螃蟹和魚類組成的食物網內流竄,
 
化妝品公司的承諾
沒有想到,原本用來美白除痘的洗面乳柔珠,最後可能被吃下肚。對此,部分廠商聲稱將研發替代塑膠微粒的成分。花王表示,旗下公司15年前就不使用塑膠柔珠,而是用澱粉、纖維素加天然礦物鹽類聚合而成,其他如聯合利華(Unilever)、萊雅(L’Oréal)、寶僑(P&G)等化妝清潔用品公司,也在環保團體要求下,設定20152017年之前,全面開發採用替代材質的生產線。目前法規上並強制要求廠商禁用塑膠柔珠,環保署也表示,在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威脅之前,不會立法要求業者禁用。
 
消費者如何選擇呢?
於是,這個挑戰回到了消費者身上。前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品齊提醒大家,一般沒有標示柔珠的洗面乳,就不會含有塑膠微粒。此外,不論如何柔細的顆粒,對於肌膚的角質層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傷害,建議大家避免選購有柔珠的產品。如果真要選購,也可以注意產品上的成分(Ingredients)標示:若出現Polyethylene (PE,聚乙烯)Polypropylene (PP,聚丙烯)代表該產品使用的是塑膠柔珠,建議不要購買,以消費者的力量,加速廠商著手改變!
 
愛美是天性,但想到未來可能造成那麼長遠的影響,使用前,還是三思而後行吧。
 
表、市面上常見品牌調查


表、柔珠材質特性(引用自邱品齊醫師網頁

1. Eriksen, M., et al., 2013.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.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. 77(1-2): 177–182.

2. Mato, Y., Isobe, T., Takada, H., Kanehiro, H., Ohtake, C., and Kaminuma, T., 2001. Plastic Resin Pellets as a Transport Medium for Toxic Chemical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. 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5, 318-324. 

3. Mizukawa, K., Takada, H., Takeuchi, I., Ikemoto, T., Omori, K., and Tsuchiya, K., 2009. Bioconcentr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through lower-trophic-level coastal marine food web.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58, 1217-1224.10.1016/j.marpolbul.2009.03.008

4. 加伶,2014食物鏈新成員: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。環境資訊中心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100558
 
 
張貼者: Kai2015-12-03 22:27:06
 
 
  《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》  
 
   
好魚慢食:年年有魚是富翁 Bountiful Forever
 
Copyrighted © by 海龍王愛地球 2013, All Rights Reserved E-Mail:oceanus@happyocean.org
WEB DESIGN BY MOONLIGHT
感謝贊助
百岳登山體育用品